地方频道>
  • 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
  • 门户网站,欢迎光临中治每日在线网,随时随地了解国家,社会最新资讯!
中治每日在线网
中治每日在线网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关注中,于2024年5月13日在海南成立。该网站隶属于中治每日在线新闻(海南)有限公司。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媒体文化
  • 访谈热线
  • 部门发展
  • 社会广角
  • 民生在线
  • 法治曝光
  • 法治维权
  • 环境监督
  • 海峡两岸
  • 汽车
  • 地方
  • 体育
  • 城乡发展
  • 房产
  • 娱乐
  • 金融
  • 国风
  • 文化
  • 人员

访谈热线

通知公告
业界资讯

更多分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访谈热线
访谈热线

文化中国行·诗意节令|冬至:寒影初回长日至

更新时间:2024-12-21 13:55:06   浏览量:

分享到微信

中治凤凰在线报道

       时序轮替,冬至踏雪而来。

 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冬至,十一月中。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。”古人认为,冬至是天地间阴气最盛、阳气初生的转折点。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说,这即是所谓的“冬至一阳生”。

  冬至大如年,人间小团圆。田兆元说:“在中国历史上,的确有把冬至当年节过的传统,有的朝代还将冬至作为岁首来过。冬至时节,人们将祭冬、祭天与祭祖合一,这一习俗如今仍有传承,如浙江三门祭冬等。”

 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。一候蚯蚓结,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冬至时节,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。二候麋角解,古人认为麋的角向后生长,属性为阴,冬至阳气初生,麋感知到阴气渐退而开始解角。三候水泉动,说的是此时节森林里的泉水开始流动且温热,表明地下水受到阳气的影响而有所活动。这三个阶段反映了冬至时节的气候特征和生物活动,是我国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。

  “南圆北饺”,都是家的味道。冬至是重要节气,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食俗:北方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说法;在南方,尤其是江南地区,冬至有吃汤圆的习俗,寓意“团团圆圆”。此外,有的地方还会“吃三白”,即吃白菜、白萝卜和白豆腐,以此来驱寒暖胃;有的地方则流行吃腊肉、喝冬酿酒、喝羊肉汤、吃赤豆糯米饭等。这些食俗不仅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,也蕴含着人们对健康、团圆和吉祥的祈愿。

文化中国行·诗意节令|冬至:寒影初回长日至(图1)

  吉祥迎冬至,花开岁如诗。看年华落幕、时光染寒,此时节,在冬夜里期待新岁、春节甚至春天的到来,曾牵动诸多文人墨客的心扉。或表达盼春之情,或诠释缱绻的思乡之情,或追忆往昔,皆成诗篇,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。

  唐代诗人杜甫《小至》一诗广为人知,描绘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,读起来颇有韵味。诗曰: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琯动浮灰。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”

  诗的开篇,诗人以咏叹笔调点明“阳生春来”,紧扣诗题,同时给人以紧迫感:时间飞逝,转眼又是冬去春来。最精彩的是中间四句,诗人不仅用刺绣添线、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时令的变化,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、山上梅花冲寒欲放,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。其中,在“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”二句中,诗人用柳叶“将舒”承接前文的“容”字,使人产生柳叶如眉的联想,以梅花“欲放”承接前文的“意”字,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,富有动感,蕴含着生命的张力,表达对春回大地涌动蓬勃生机的期盼和渴望。

 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,寥寥四句,简单明了,刻画了诗人身在异地过节的孤独感。诗曰:“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想得家中夜深坐,还应说着远行人。”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,将诗人在冬至之夜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,读之令游子动容。

  冬至已至,一年将去。此时虽然天寒地冻,可寒冷存在的意义,或许正是为了促使人们努力找到更温暖的事物,比如希望——在最寒冷的冬日里悄然萌芽,等待着春天的温暖绽放。如同那些永不言弃的人儿,披一肩风雪,向春和景明奋进,越是寒冷,越要活得热气腾腾。
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


  更新时间:2024-12-21 13:55:06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】
上一篇 :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二号 下一篇:大众汽车2030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.5万人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网站介绍
  • 版权声明
  • 服务案例
  • 联系我们
 中治每日在线新闻(海南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备案编号:琼ICP备2024032745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:沪网文(2024)2439-150号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沪)字第06160号
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360号
  • 15313286889 400-1191-838
  • 二维码
  • 点击咨询
  • 社会
  • 民生
  • 医疗
  • 环境
  • 汽车
  • 法治
  • 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