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分类
分享到微信
在广东中山崖口村,省社科院的19名研究者正将学术理想扎根泥土。王樱洁的口袋里总揣着糖果,用生涩粤语与村民寒暄:“婆婆身体怎么样?”这位新疆姑娘的真诚换来村民的信任,卖柠檬茶的阿姐成了每日话家常的朋友,倾诉心事的老人握紧了她的手。
田野里的学问智慧
博士们各显其能破解调研难题。徐广垠关注网红经济下的农文旅困境——游客拍照即走、消费乏力,摊主却对营收讳莫如深。他放弃直白提问,在买泡面时“偷听”到摊主日入千元的私语。次日,他锁定冷清的臭豆腐摊,以韶关饮食文化打开摊主心扉,获取关键业态信息。“做学问要上接天线,下接地气。”他笑道。
暴雨夜,郑玉航在水君子树的滴答声中入眠,仿佛回到童年。他与团队共鸣:“写在大地的论文,首先要走在大地上。”22天驻村,李韵依镜头里的稻穗由青转黄,如同调研样本日益丰满;徐广垠从村庄“骨架”中触摸到血肉——退役老兵的坚韧、老村长的奉献,都化为滋养研究的养分。
触碰真实的力量
骤雨初歇,稻香漫卷,飞驰的高铁掠过天际。这幅图景让万昊怦然心动:“这就是生活本真。”他反思学术局限——精细计算竟不如田间智慧。更令他惊讶的是,村民自发思考如何平衡“理想崖口”的多元诉求。“美好生活的答案,就在具体生活里。”他深感田野才是思想的沃土。
当观察者介入村庄,会否引发蝴蝶效应?万昊在传达村民心声时发现,提问本身已在催生改变。而王樱洁从海量访谈中捞起职业初心:“村民一个带笑的眼神,胜过所有抽象理论。”
碰撞中的乡土答案
调研后期,学者们在村委会激烈碰撞观点:
李韵依剖析土地困局:外部挤压与内部调整的张力下,耕地保护、功能拓展与政策弹性如何平衡?
万昊聚焦集体精神:老人怀念围垦岁月,青年返乡需要文化认同,凝聚共识刻不容缓。
王樱洁立志成为政策“翻译员”:“要为弱势群体发声,产出改善生活的‘真对策’。”
张龙呼吁搭建桥梁:将村民“过日子”的逻辑,精准转化为公共政策优化的基石。
22天跋涉,汗水浇灌出1篇综合报告与7篇专题报告。在“我眼中的崖口村”交流会上,学者们指出:这个城镇化中的村庄需破解“网红”瓶颈,互联网要素可助力集体经济,提质升级是当务之急。
现场评论:把学问做到心坎里
酷暑中,这些“含博量”高的学者为何选择“向下扎根”?费孝通的勉励仍是灯塔:“沉下去成为农民,走出来再成为研究者。”头戴草帽、脚踏拖鞋的青年学者,在闲谈中读懂“乡土中国”。
“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。”他们访谈干部、深入角落,在务实总结中“看病开方”:“补齐集体资产管理短板”“破解产业同质化”……这是“自找苦吃”的青春,只为助村民过上“甜美日子”。
“为学之道,必本于思。”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破解发展不平衡,亟需实践智慧。省社科联百天驻村调研,正是以“解剖麻雀”之工,求解“一类问题”之策。
说千道万,让农民物质精神双富裕才是硬道理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初见成效之年,期待更多社科工作者走进社会“大课堂”,将论文写在广东大地,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!